「智能夥伴」 助肢體殘障者重建聯繫 頭控電腦軟件助疫下在家娛樂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1/04/22 00:00

最後更新: 2021/04/22 14:49

分享:

分享:

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推出「智能夥伴」計劃,幫助20名肢體傷殘人士安裝輔助使用電腦程式,並希望在上門探訪中紓緩他們的情緒問題。(曾耀輝攝)

疫情下不少人困在家中,仍能靠一部電腦或手機上網解悶。肢體傷殘人士同樣有娛樂需要,卻因身體或缺乏資訊等原因,難以接觸科技。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獲太古基金資助,推動「智能夥伴」計劃,幫助20名肢體殘障人士安裝電腦程式,能夠單以頭部活動,就能控制電腦 ,拉近他們與科技的距離。

協會指,即使坊間有輔助使用電腦的工具,都不是所有殘疾人士適用,售價僅數千元也難以負擔。疫情中他們較健全人士更容易被困家中,精神健康出現問題,變得情緒化。計劃除安裝程式,也有上門探訪的環節,過程中可聆聽殘疾人士的苦況,協助他們使用電腦,能夠幫助他們減輕壓力,與同儕重新建立聯繫。

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是支援肢體殘障人士的非牟利機構,協會業務助理陳利鋒也是殘疾人士,胳膊以下的軀幹都癱瘓無感覺,手臂則有一半功能。他表示,殘疾人士與健全人士接觸資訊的渠道其實一樣,「接觸外面世界的方法都是上網,當上不到網看新聞就知少很多東西。」

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業務助理陳利鋒是傷殘人士,他表示,疫情以前會與朋友見面、看電影,但疫下不敢走太遠,最多只到樓下或來回中心。(曾耀輝攝)

項目主任李日就補充,殘疾人士本身因身體障礙,未必容易與他人建立聯繫,生活圈子較狹窄。現時大家都靠科技產品接觸外界最新資訊,惟無適當人士協助殘疾人士接觸科技產品,生活圈子持續接觸不到外界,莫說重投社會,更變成惡性循環。

陳利鋒說,自己喜歡用電腦和電話,每日可用上逾3小時,但由於手指伸不直,不能如健全人士般使用滑鼠、鍵盤,雖然坊間有輔助器材,但不是每個殘疾人士都用到,「例如物理治療師較常推薦使用軌迹球,但我的手無感覺,放上去也不知道鼠標到哪。」至於其他傷殘程度高的人,甚至只有頭部能活動,更加用不到輔助器材。

不過,陳利鋒指,坊間有器材能夠輔助他們使用電腦,但每套約5,000元,殘疾人士也難負擔,「好多人不能工作,無經濟能力。」就算申請資助也很困難,因為當局覺得娛樂不是必需,生活到、生存到就可以,「不用這麼多娛樂啦,看電視都一樣。」

協會在去年9月於網上物色到一個免費軟件,讓使用者可以藉頭部的活動操控電腦,只要電腦裝有鏡頭就能啟動。軟件的人工智能將偵測到使用者的頭部,例如移動頭部代表移動鼠標,經過設定後,當鼠標停留在畫面數秒時間,就能做到點擊、雙擊或滾動動作,配合電腦內置的鍵盤程式,更能夠打字,這樣殘疾人士都可像健全人士一樣順暢使用電腦。

協會從太古基金獲得3.5萬元資助,推動「智能夥伴」計劃,幫助20名肢體傷殘人士安裝有關程式,並提供3次上門探訪、輔導服務。李日指,協會會挑選身體能力較差,如只有頭部能活動的會員,協助他們安裝頭控軟件;而由於協會是傷殘人士的自助組織,計劃會由活動能力較好的會員幫忙上門安裝,當中會有車馬費作鼓勵,而且由會員上門探訪,大家同為殘疾人士,容易打開心靡,能夠聆聽現況,希望紓緩到會員的精神健康。

談到殘疾人士在疫情中的影響,陳利鋒表示,他以前會與朋友見面、看電影,但疫下不敢走太遠,最多只到樓下或來回中心,與朋友聯絡的機會減少,自己能夠用電腦與朋友視像聯絡,但身體更差的人或只能困在家中。

輔助程式能透過電腦鏡頭,偵測到使用者的頭部,移動頭部即可移動鼠標,就能做到點擊、雙擊或滾動動作。(受訪者提供圖片)

他說,殘疾人士由床上轉移到輪椅,過程更花上近半小時,外出回家後也要花逾1小時換衣服和洗澡,種種問題都減少外出意慾,「有人可能每日起身坐4至5小時,就回床上躺卧,望着天花板。」

李日透露,近期觀察到中心有輪椅朋友較為情緒化,認同疫情對大家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嚴重,而他們就算上不到網,看電視時見到不少疫情資訊,都感到壓力,例如早前封區、強制檢測,會擔心當局無相關配套設施︰「我幢樓突然有人確診,當時要全幢撤離,點算呢?」

項目經理王婉懿稱,以前中心會舉辦生日會、興趣班讓會員聯誼,但現時趨勢是所有東西轉到網上進行,協會也希望會員能夠跟上潮流,一同參與網上的活動,「健全人士可以開視像會議,但傷殘人士呢?他們擁有的東西應該與我們一樣。」

5,000元電子消費券料暑假登記,即看申請資格及登記方法:https://bit.ly/3uOA7pT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記者:徐紹軒